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 > 消费者权益保护 > 消费风险提示

【反洗钱小课堂】保护自己,防范电诈陷阱

来源:恒安标准人寿

  随着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老年人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涉老年人电诈案件类型主要集中在冒充电商客服类、虚假投资理财类、冒充公检法类,警惕涉老年人电诈案件风险,需要特别防范:

  一、冒充电商客服类诈骗

  案例:张某(男,62岁)收到一条短信,称其开通了抖音会员,如不关闭银行卡及数字钱包会被扣款。张某与对方取得联系后,按照对方要求下载云讯通APP,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后,不法分子获取张某银行卡号、密码及短信验证码,张某卡内39万余元被全部转走。

  风险提示:

  1.凡是陌生人要求“屏幕共享”一律拒绝。在“屏幕共享”过程中,切换软件或者切回主屏幕,对方都能同步看到手机上显示的内容,包括各种App推送的通知、解锁密码、登录密码、支付密码以及短信验证码等,从而窃取到重要信息。

  2.不要下载陌生人推荐的软件,也不要将短信验证码、密码等告知他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不要通过外部链接登录各购物网站官网,应直接登录官网或者官方APP

  3.坚决不与陌生人进行任何有关财产方面的处理,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如遇可疑情形,请立即拨打110报警或拨打96110咨询。

  二、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

  案例:张某(男,58岁)在某社交软件搜索投资理财相关信息时,发现一个投资理财专家账号,与对方私信联系后,对方让其下载“有度”APP用于聊天。对方诱导张某登录“港华智慧能源网页”投资赚钱。202453日至7日,张某共计转账90万元,转账后按照对方“指导”在“港华智慧能源网页”选择“新能源”进行投资,在提现1万元后因无法继续提现发现被骗,共计损失89万元。

  风险提示:

  1.不随便加入来历不明的QQ群、微信群,不要轻信陌生人发布的“发财”信息,不要相信投资小、回报快、收益高等承诺,切勿相信只赚不赔的“买卖”,不要被暂时的高利率迷惑。

  2.关注“国家反诈中心”政务号或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搜索“投资理财诈骗”详细了解相关反诈案例。在“国家反诈中心”APP开通预警功能,遇到96110打来电话及时接听。

  三、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诈骗

  案例:柳某(男,60岁)接到自称“网络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其使用手机发送募捐广告涉嫌违法,某市公安局已立案。后一自称“某市公安局民警”的人添加柳某QQ号并进行视频聊天,对方称需要对柳某的存款进行监管。柳某按照对方要求开启了屏幕共享,登录银行客户端,输入其名下银行卡的账号、密码及验证码。不法分子截获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后将柳某卡内48万元转走。

  风险提示:

  1.公检法机关办案会当面向涉案人出示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不会通过QQ、电话、传真等形式办案,更不会在电话中通报当事人涉嫌罪名。

  2.电信公司、社保中心、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之间不会相互转接电话。

  3.公安机关不会发送任何网页链接要求涉案人员进行个人信息或资产认证,更不会通过网络发送逮捕令、通缉令等法律文书。公安机关不存在安全账户或核查账户,更不会让公民提现、转账、汇款。

  *特别提示:通过复盘诈骗手段发现,80%均使用境外电话进行引流,建议从身边做起对于可能存在风险的老年人协助其关闭境外来电功能,关闭苹果手机FaceTime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