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服务 > 消费者权益保护 > 消费风险提示

【反洗钱小课堂】防范电诈,助力反洗钱

来源:恒安标准人寿

  一、  电信网络诈骗是什么?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

  二、  电信诈骗与洗钱的关系

  (一)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洗钱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犯罪行为。

  (二)电诈行为作为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其通过诈骗获得资金属于犯罪所得,犯罪分子无法直接使用,需要进行“清洗”,因此电诈行为与洗钱行为往往捆绑在一起,从而达到将钱财“合法化”的目的。

  三、  防范电诈、洗钱风险,应该怎样做?

  (一)多方核实信息真伪

  对于来电声称是公安、检察、法院、银行等的电话号码,务必多方印证,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法冒认电话号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

  (二)提高风险意识,警惕犯罪陷阱

  谨防“首付贷”、“过桥贷”、“尾款贷”、“赎楼贷”等违规购房融资洗钱。警惕直播平台的交友骗局、电话费充值的洗钱陷阱、“免费养老”的集资诈骗等。不开展、不参与“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不出租或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金融账户

  身份证件、金融账户不仅是消费者进行账户交易的工具,也是国家进行反洗钱资金监测和犯罪案件调查的重要途径。出租或出借可能会导致他人盗用自己的名义从事非法活动,成为他人金融诈骗犯罪的“替罪羊”。

  (四)主动配合金融机构的身份识别工作

  办理金融业务时,按照要求提供真实有效身份证件及必要资料或证明,填写真实、准确的信息,配合金融机构进行有关问题确认,当个人身份证件到期换证后、个人信息发生变更时需主动联系金融机构更新信息。

  (五)做好日常信息安全保护

  提高防范意识,避免个人生物信息泄露。加强对人脸、声纹、指纹等生物特征数据的安全防护,对可能进行声音、图像甚至视频和定位等信息采集的应用做好授权管理。不给他人收集自己信息的机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AI换脸诈骗远离自己。